赛罕区委编办把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当作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效能的核心任务,从规范审批、动态监管、评估问效三个层面精准施策,构建“精细化、动态化、长效化”的管理监督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规范“审批”流程,筑牢“精细化”编制管理根基
聚焦编制审批关键环节,突出严谨规范、源头把控,为编制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规”为准则,强化制度约束,对编制使用、机构设置、职数核定等审批事项,细化操作流程和标准,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确保审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注重发挥新媒体“喉舌”作用,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机构编制常识知识,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二、强化“动态”监管,打造“实时化”监督管理网络
进一步优化编制监管手段,依托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对全区机构编制变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动态监测。建立编制使用预警机制,根据各单位编制核定数和实有人员情况,设定合理的编制使用红线。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针对教育、卫生等编制需求大、变动频繁的行业,定期比对人员编制信息,确保编制使用合规有序。
三、注重“评估”问效,构建“长效化”监督管理闭环
围绕机构编制执行效果,开展定期评估工作,推动编制管理监督常态化、长效化。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机构运行效率、职能履行情况、编制使用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全面掌握各单位编制资源使用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梳理形成问题清单,督促相关单位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实现问题整改闭环管理。同时,将评估结果与编制调整、用编计划等挂钩,针对性提出部门优化职能配置、增减机构编制和用编进人计划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评估问效在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撰稿人: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