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如何大有作为?

  2016年5月5日上午,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CONAC)副主任李秦峰在河南省焦作市就 “互联网+机构编制”这一议题进行专题讲座。

  什么是“互联网+” ?

  李秦峰主任首先解释了什么是“互联网+”。在他看来,“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但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李秦峰主任强调,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目前我国政府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如何让互联网更好的贴近公众诉求,促进公共治理,是互联网应用的关键。对于机构编制部门来说,互联网是新课题,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这方面正可大有作为。

  “互联网+”战略给机构编制工作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创新和改革都不可能轻而易举,一帆风顺。“互联网+机构编制”也不例外,也会面临机遇和挑战。对此,李秦峰主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机构编制部门如今面临着三大转变:一是所处的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二是百姓的需求多了,他们已经习惯有事在网上解决;三是编办领导的要求高了,工作内容的增加,工作角色的强化,工作要求的提高,这些都客观促使机构编制部门与“互联网+”相结合。同时,加之编办还具有“战略性”、“上位性”“政策性”“协调性”,因此,机构编制部门需要与“互联网+”形成组合拳,共同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由“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

  李主任还指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会面临“新与旧”(“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与政策法规的因循守旧)、“简与繁”(组织架构扁平化与传统金字塔管理的冲突)、“快与慢”(互联网变革的高速度与体制内执行力的低效率)、“多与少”(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与财拨人员限制的困局)、“进与退”(改革需求日益高涨与改革推进日益困难的矛盾)等问题。因此,为了使机构编制管理更科学,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用好互联网。机构编制部门如何实现转型?

  李秦峰主任指出,机构编制部门要依靠思维、工具和手段,没有思维,没有工具,没有手段,就没有实力,就无法实现转型。具体为以下三点:

  一是 靠“互联网+”思维

  其中包括“大数据”思维、“云计算”思维和“互联互通”思维。将这三种思维与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相结合,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手段,靠数据说话,按数据办事,进而使机构编制管理更科学,更合理。

  二是 靠“. 政务” 和 “. 公益”中文域名

  以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为核心的网上名称管理工作是机构编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通过推进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全覆盖,一来解决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上身份识别的技术手段,二来通过身份认证,查清机构底数,实现了机构与域名的一一对应,从而使政务和中文域名实现了对机构的赋码功能,具备了管理的基础,为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创造了条件。

  三是 靠 “云上编办”

  在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缺技术,缺经费,缺人员的难题,造成数据鸿沟,信息孤岛等问题,因各地信息化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全国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发展。为此,CONAC搭建了机构编制管理云平台,通过三定方案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整合,为机构编制部门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途径,进而构成了“天上有云(云平台)、地上有网(互联网)、中间有数(大数据)”的 “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模式。

  “互联网+机构编制”的未来走向 ?

  李秦峰主任对“互联网+机构编制”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互联网+机构编制”是大势所趋,是机构编制管理在新时期发挥更重要职能的保障,将实现机构编制工作“智慧化”、体制机制“优质化”,进而助推政府职能科学转变和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整个座谈严肃、认真、紧张、活泼,使得在场听众深刻领悟到了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更认识到了“互联网+机构编制”这一大势所趋,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催生政府管理革命、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注入了强劲的动力。